时值期末,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教师花阳所带的《内燃机原理》结课了。录入完学生成绩后,系统自动生成了学生成绩的分布图,“这次给分虽不是严格正态分布,但也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稍微偏向高分段一些”,花阳说。
此前,中南大学老师吴嘉被学校教务提醒学生成绩应服从正态分布一事引发学生和老师的广泛讨论。据了解,吴嘉所授课程参考人数是153人,期末最终成绩90至100分占比70%以上,基本上没有低分,其中,平时成绩全部都在95分及以上。学院审核时发现成绩分布异常,提醒教师做复核确认。吴嘉认为,“答卷很好,我不可能给低分”。
成绩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绩点与保研、留学、找工作、拿奖学金息息相关,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下是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切身命运,也充满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张力。
实际上,学生对学校的成绩规定并不太了解,记者分别询问了在普通高校和双一流高校就读的学生,他们大都表示“可能有政策,但具体不是很清楚”。
“我不认为‘都得高分’是合理的,如果平时很用功的学生和不努力的学生最后分值差不多,其实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所以从人的基本能力来看,应该是基本符合正态的,至少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花阳认为,如果教师对所教课程的重点难点有更清晰的认识,评分标准会设计得更合理:“例如对难题赋分就不宜过高,否则即使成绩中等的学生也会被划到成绩偏低的一部分,还是要教师考虑。”
“要求正态分布,其实就是要求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体系要与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相当。我们假定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没有抄袭,教师设定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平均分达到80分,那么从统计学上讲,成绩就应以80分为期望值呈正态分布。”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崇茹分析说。
刘崇茹强调,从教务部门的方面出发,正态分布是从另一个角度要求教师。“一部分老师可能评分不认真,所以目前要求教师填写一张‘学情分析’或‘试卷情况分析表’,教师自我评估,平均分、及格率是多少,题型、教学内容是相对偏难还是简单了,为何没达到教学目标等,但在系统里提交成绩时并未规定只有正态分布才能提交。”刘崇茹表示,“我认为,如果说偏离太多,可能反映教师所教的内容明显偏难或偏简单,说明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因材施教’。”
“分数膨胀是必然现象,现在优秀学生的比例确实比过去多很多,还有很多人在刻苦努力希望自己更加优秀。这是个时代进步的体现,目前良好的学习环境、发达的网络资源、便捷的国际交流,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与过去无法相提并论的机会,自然使得学生要比过去优秀得多,而且呈现他们优秀的机会也很多。”郭英剑说,“我认为不该专门去‘控制’所谓的成绩区分度。学生成绩的区分度,应该是自然而然所形成的,而不是人为‘控制’出来的。这样对学生才公平。”
在正态分布曲线背后,除了教师对学生分数的考量,更指向如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权威的、高质量的评价。
“我们也在做教学评价,但确实比较难,因为很难给出客观的标准。不一样的学生有不同态度,有的学生觉得风趣、给分高就是好课,并不一定传达了多少有效知识。并且教学评价也有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滞后性’。”刘崇茹坦言,“所以‘正态分布’其实也是考核教师的一个指标,毕竟它有数学、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作支撑,可以评估教师教学内容设置是不是合理、所出试卷难度是否适中、是不是达到教学目标。如果完全不要求,教师‘想教什么教什么’,不管学生‘学懂学不懂’,就更难评价教师是‘放水’还是认真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