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发布了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的录用名单。名单显示,苏州中学共录用了13名毕业生,其中6人来自清华大学,4人来自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有8人,硕士毕业生有5人。但最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名单中的毕业生中没有一位来自师范专业。
虽然苏州中学不是一般的学校,特例并不能说明什 么,但是本文想聊聊 师范生的就业问题。
现在,许多知名高中在 招聘时的确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自985高校甚至清华、北大的硕士和博士生,学历相比更加优异,所以师范毕业生竞争不过。
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很容易让人得出师范生是被“竞争淘汰”的结论。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名校的硕士和博士生选择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教育行业,这直接冲击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导致不少师范生面临毕业难以找到工作的困境。由此似乎就能得出前面的结论:是否是师范专业的可能也没那么重要。
但实际上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并非单纯的“竞争淘汰”,许多社会问题背后,都涉及“因果分析”,也就是探讨造成当前现象的最终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去年有一则新闻非常明确地指出,2024年江西省的教师招聘人数相比2023年减少了54.7%。
为什么教师招聘人数减少那么多?根本原因在于出生人口的急剧下降。回顾2016至2017年的出生高峰期,当时的出生人口超过1700万,之后平均每年减少超过100万,尤其是最近三年的下降速度愈加明显。如今,出生人口已接近腰斩,导致了各类与人口相关的行业,特别是教育领域的需求大幅萎缩。
在2011到2014年间,为了迎接二胎政策带来的潜在生育高峰,各地大幅度增加了体制内教师的招聘。这一时期,许多地区对教师需求的预期非常乐观,认为随着出生人口的增加,教育行业将大幅度上升。小孩通常在3到4岁进入幼儿园,从2015年到2019年,幼儿园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
然而,到了2019年左右,出生人口的高峰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到来,反而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自2019到2020年起,社会各界已经很明确的知道出生人口的高峰不会来,幼儿园等教育学习管理机关的数量也开始面临调整。那么在这时候报师范的学生呢?
没有孩子,就没有需求,因此各地正在大幅缩减教师招聘。虽然师范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确有名校毕业生的竞争因素,但这个影响实际上并不大。
换句话说,师范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其实就是典型的供需错配。这样的一个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因为市场上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岗位来容纳他们。
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现象。如果大家关注高考,就会发现从2018到2022年,师范生的录取分数一路攀升。录取分数的提高,意味着这批师范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都在不断的提高,学生慢慢的变优秀。然而现实却是,这些最优秀的师范生在毕业后却面临需求萎缩的困境,很多人不得不转行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
这不仅是对这些优秀毕业生的一种浪费,也反映出教育行业的供需失衡。原本有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却因为市场需求不足,没办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只能面临转型或转行的无奈局面。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能反映出那些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会转行跟师范生竞争的情形,就是就业问题,现在也没那么多高端岗位供硕士、博士就业,那只能向下挤压了。处理方法一方面需要更加多的高端岗位吸纳就业,另一方面其实也要让让专业与市场需求更适配一点,这确实需要一些宏观调控。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本科教育通常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很多人一辈子也就只有一次机会。如果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规划轨道,往后的职业生涯可能就会面临巨大的调整和挑战。
很多悲剧,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对于当年凭借高分进入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现在可能发现了自己就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教育行业的需求萎缩,尤其是在教师岗位上,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提前把这样一些问题摆到桌面上坦诚地讨论,也是希望现在的师范生以及冷门专业的学生能早早意识到这一点,尽早为自己寻找其他的发展路径。现实可能比预期更严峻,但若能够未雨绸缪,主动调整方向,或许可避开被困在一条已经越来越窄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