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维权暖心行动 “4+”模式巧断家事 赤阑桥畔共话和谐

发布时间: 2024-12-30 02:08:31 | 作者: 婚姻咨询|

  近日一居民李某来到芜湖路街道城南社区青年一村丁大姐家事调解室寻求帮助。李某说丈夫因对自己疑心,两人经常发生争吵。丁大姐听后,立刻联系男方,安排双方到调解室面对面解决问题。

  针对双方矛盾的焦点——信任缺失与沟通问题,丁大姐展开了耐心细致的劝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男方认识到真正的爱是基于信任与尊重。最终,男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两人和好。丁大姐还将婆婆请到现场作见证人。调解结束后,丁大姐立即将案件全过程同步到所属社区的赤阑桥家事帮帮团分站,由分站工作人员开展后续跟踪回访、节日慰问等工作。

  丁大姐家事调解室是包河区芜湖路街道赤阑桥家事帮帮团组织下,首个以调解能手命名的婚调工作室,旨在充分的发挥专业调解员优势,赋能家事化解。芜湖路街道还根据多年调解工作经验总结出“调解十五法”,即隔离法、冷处法、热处法、感化法、借力法、权威法、质证法、寻根法、换位法、暗示法、面子法、求同法、承诺法、案例法和抽薪法。在此案例中,丁大姐通过“感化法”回忆夫妻美好时光,“权威法”用法律警醒规劝、“借力法”请婆婆帮忙说理,引导男方改变思想行为,让两人重归于好。

  近年来,芜湖路街道聚焦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妇联为主体,整合优势资源,将资深人民调解员、律师、巾帼志愿者、网格员和片警等纳入组织队伍,建立赤阑桥家事帮帮团,下辖11个社区建立分站,打造金牌调解室。实行“调解+普法”“调解+培训”“调解+网格”“调解+帮扶”的“4+”工作法,联合司法所、综治、派出所建立排查预警机制、信息共享制度和婚姻家庭纠纷多元调处机制,打造“一站式”纠纷化解服务平台,为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实行“一周一社区”驻点制,每周安排一名值班律师开展法律咨询,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和法规,同时整合具有法律基础知识且熟悉辖区情况的社区工作人员,组建“法律明白人”小队,将法律服务与日常的走访、调解、普法工作相结合,深入小区网格以案释法、以事说法,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调解+培训”,强化婚调队伍能力。婚姻家事常涉及到情感纠葛、经济纠纷,矛盾多样,成因复杂,调解难度大。为逐步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街道妇联举办月度妇联执委培训会,特邀资深调解员、律师为培训导师,组织妇联执委、网格员、巾帼志愿者进行定期培训,通过“以案释法”、场景模拟等方式训练调解方式方法,增强实战技巧和实操能力。

  “调解+网格”,高效响应快速处置。充分的发挥网格员“活地图”优势,将防线前置、重心下沉。结合网格员大排查工作,实现矛盾纠纷快速受理、就地调处和及时反馈,严防矛盾升级。这一天,网格长王姐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辖区有一户人家经常因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吵,甚至会大打出手。为化解纠纷,王姐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安抚小两口情绪,邀请夫妻俩参加家庭教育讲座、亲子课堂活动,并将调解进展实时上报赤阑桥家事帮帮团,持续关注,避免矛盾升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起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调解+帮扶”,真情服务暖人心。今年14岁的婷婷(化名)生活在芜湖路街道南园社区,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正值青春期敏感的婷婷产生了厌学情绪愈发抑郁,爸爸束手无策,找到了赤阑桥家事帮帮团。社区妇联主席得知此事,立即组成帮扶小组,多次上门走访,特邀心理咨询师对婷婷进行了心理辅导和干预。“孩子目前的状况很平稳,奶奶也过来和孩子一起生活,还为孩子申报了“微心愿”,现在的婷婷开朗多了。”赤阑桥家事帮帮团着重关注困境妇女儿童,积极和机关党委、民政部门协调对接,链接街道“芜”爱到家-党建引领救助N次方项目,为困境妇女儿童提供志愿理发、健康监测、家政保洁、家电维修、课业辅导、素质拓展等45项基础服务与个性化服务,持续开展关爱帮扶工作。

  自赤阑桥家事帮帮团成立以来,帮帮团以调解为核心,按照分级接访、分类处置的闭环治理工作机制,逐步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实际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今年,芜湖路街道共接待婚姻家庭纠纷来电来访100多件,均得到妥善化解和维权帮扶,有效维护了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下一步还将拓展家庭帮困、就业帮扶、护童成长等志愿服务,办实事解民忧,不断的提高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仅做居民的“和事佬”,还要做居民的“贴心人”。

返回列表
+ 微信号:wzh473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