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将军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将,在战争生涯中与彭、林两位元帅交往密切。他在战火硝烟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和卓越表现,赢得了广大官兵和人民的尊敬和赞誉。他与彭、林两位元帅的合作和交流,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精神品质和崇高风范,激励着广大官兵不断奋进,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对彭老总,我怀有非常正面的情感,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然而,对于林总,我的情感则更复杂。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不可避免地与我们之间有着某种关联。彭老总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领导者,我们共同经历过许多艰难的时刻,彼此间的信任与支持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我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上下级,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然而,对于林总,我的情感则更复杂。特殊年代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林总所经历的遭遇,或多或少与我有着一定的关联。虽然咱们不可以忽视历史的背景和影响,但也不能回避个人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我心中,彭老是英雄,是值得我永远铭记和尊敬的人。而对于林总,我则需要以更为客观、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和评价。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纠葛,要求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
黄克诚性格坚毅,直率坦诚,无论面对何种境况或对象,始终坚守公正,敢于直言不讳。正是因为有了黄克诚的坚持和努力,林总得以在公众面前展现出一些正面的形象。他的贡献不容忽视。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总政治部收到一项重要任务,即负责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军事章节。
林总作为十大元帅之一,其地位无可置疑。然而,自从那起飞机失事事件后,关于林总的宣传与影视资料呈现出的形象问题,成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话题。那么,如何真实展现林总的形象?目前面临的挑战是林总在相关媒介中的形象呈现受到局限。在某些宣传或影视作品中,他被虚化或被描绘成负面形象。为了更准确地展现林总的真实面貌,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林总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只有全面把握这样一些方面,才能更好地还原他的真实形象。其次,在宣传和影视制作中,应该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同时,还需要注重呈现林总在关键时刻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英勇事迹,展现其领导才能和卓越贡献。综上所述,我们该尊重历史事实,以客观真实的态度来展现林总的形象。通过深入挖掘有关的资料、加强历史研究,我们大家可以还原出一个真实、全面、准确的林总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位伟大的元帅。
经过深思熟虑,编纂团队的成员决定遵循一贯的编写风格,以简洁明了的方式阐述内容,尽可能的避免评价功过是非。若必须提及,将侧重于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当初稿送上去后,黄克诚一看就大皱眉头,他立即把编写人员找了过来,询问为什么其余九名元帅的条目都很详细,林总只是粗略地介绍生平。
编写人员如实回答是按照惯例来写的,之前专门开了个会讨论,大家都认为能这样表述。黄克诚听后连连摇头:肯定不行,条目这样写,将来怎么向后人交待?
这句话让编写人员摸不清意思,之前听说黄将军跟林元帅似乎存在着过节,他就以为是记录得太轻了,正想表态回去后马上改,黄克诚就又开口了:
我说句公道话,这个条目下的内容这么少,对他个人、对历史都很不公平。而且对他的介绍很模糊,以前的功劳也没有反映出来,显然不符合事实。
当时虽然已不在运动期间,但林总一度还是“禁区”,1983年初上映的电影《四渡赤水》他也就出现了几分钟,台词不过两句。
要知道林总长征时是红一军团军团长,绝对属于高级指挥,如此被淡化,可见80年代初的环境。
黄克诚的话语落下后,编写人员流露出惊讶的神情,随后迟疑地询问到:关于这位人物曾经犯过严重错误的部分,是按照大家的商量进行撰写的,这并未违背事实的真实性吧?
黄克诚叹口气:这是春秋笔法,的确没有违背事实,但却在模糊事实,错误要写,但功劳也要写,这才算对得起历史。
针对所提及的情况,编写人没办法单独决策,只得将目光转向老将军,默然无语。
黄克诚理解他的困境,并未责备,而是平和地提议道:“你回去后向大家传达一下,我们大家可以召集一次会议,再次深入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
几天后,所有参与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工作人员,以及负责审核的几位宣传口干部齐聚一堂,都在思考着等下该如何表态。
黄克诚开门见山,立即进入主题,没有过多的客套和寒暄。他简洁明了地表示,大家都知道会议的目的,因此他直接提出要求:关于那个条目,有必要进行修改。
众人相互观望,谁也不愿率先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终于有人鼓起勇气提问:“您能否分享一下对他的观点的评价?”此刻的沉默仿佛一场球赛中的传球,一方在寻找机会将话题踢回,而另一方则担心承担可能的责任。
黄克诚就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在评价林时,一方面要讲清楚他战争年代做过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要讲清楚建国以后造成的危害,这才符合实际。
接下来,他向面前的青年们娓娓道来许多战争年代的传奇故事,旨在让大家对林总的经历有更深入的了解。当谈及东北地区的往昔岁月时,他的言辞显得很独到且引人入胜:
在抗战结束之际,我们出关时仅有十万勇士,然而仅仅三年之后再次入关之时,我们的队伍已经壮大至百万雄师。这十万英勇的战士进去,百万的英雄归来,并且成功地建立了辽阔的解放区。他们的英勇事迹令人钦佩,展现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他们以强大的意志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这片解放区的建立,是他们汗水和努力的见证,也是我们的祖国走向独立和自由的里程碑。
这是全体指战员与人民群众的一起努力的成果,他作为核心领导者,其贡献不容忽视。
众人面面相觑,心里都感慨“现在也就黄老敢说这种话了”,而黄克诚接下来的总结更是令人敬佩。
“写史应客观直书,林后来是犯了错,但他前期的贡献也要记录。假如他只是个玩弄权术的野心家,连打仗都不会,那他怎么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过错和贡献两方面都写明确,才符合历史事实。”
在场之人听后都肃然起敬,回去就重新查阅资料做修改,这才有了大家都熟悉的词条。
因为黄克诚的坚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对林总的评价才变得客观,而后来的军事家是在该书的基础上评定的。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黄克诚秉公直言的脾性,而他这种作风,从1928年第一次被免职开始,就保持了一辈子。
一般来说,很多人遇到挫折后,就会变得圆滑、会考虑个人得失,但黄克诚却非如此。
他因为不屈服不妥协,一生遭到九次罢官,哪怕是面对毛主席,他不认可的事,也会坚定自己的看法。
1959年,其实组织最开始并没有将彭黄看作一体,华东局柯庆施还来试探过:彭不是也批评过你吗?怎么不讲讲?黄克诚回答:我没石头。即不愿落井下石。
后来几个领导轮番来找,希望黄克诚能改改说法,但都没用,最终毛主席都出面了。
经过深入的交流,双方长时间未能说服彼此,于是话题开始转变方向以缓和紧张气氛。自然而然,他们谈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场四平保卫战。此时,黄克诚毫无顾忌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坦诚地表示,当初在四平保卫战中,不应选择死守的策略。
毛主席在听取汇报后平静地表示:“我下达的命令是坚守四平。然而,如果换成其他人在同样的不利处境下,或许应思考调整策略,转变态度,主动寻求有利的局面。”这种坚守的决策与适时的调整相结合,既体现了战略定力,也兼顾了灵活应变的能力。这样的领导智慧,无疑有助于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尽管接到命令,黄克诚却以坚定的态度回应道:“此命令存在不妥之处。”因此,此次对话最终以不愉快的方式结束。这次交流预示着黄克诚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艰辛。
许多人面对自我坚守必须支付代价。但是,有一些人深知代价如何严峻,仍不放弃自身信仰和初心,他们就是英雄人物,一种始终坚定不移,坚韧不屈的真正的英雄。即便在困难和压力下,他们仍旧执着坚守自我信念,绝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