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为离婚案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房产作为小两口重要的共同财产之一,在离婚财产分割中占据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位置。
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房产分割问题是导致离婚诉讼案件增多的根本原因之一。还在于房产价值较大,且涉及情感、家庭稳定等多方面因素,其分割处理的复杂性远超过别的类型的财产。
目前我国夫妻共有房产的分割主要受民法典调整。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包括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房产,并确立了小两口对共同财产的平等权利。
然而,尽管民法典为全国提供了统一的法律框架,但在不一样的地区,法院在处理夫妻共有房产分割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实践操作。例如,在一些地区,法院可能会考虑房产的来源、双方对家庭的贡献、是不是真的存在过错方等因素,在平均分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此外,一些地方性法规或司法实践也可能对房产分割的程序和方法有所规定,这些差异都给真实的操作设下了重重关卡。
法律研究和实务操作表明,夫妻共有房产分割的公平性、合理性是法律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实务界一致认为,除了法律规定的财产平均分割原则外,还应考虑财产的来源、双方的实际贡献、婚姻期间的家务劳动价值等因素,以实现真正的公平。
最高人民法院前不久发布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就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婚姻家庭纠纷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亟须解决的争议问题作出了回应。
相关的指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多个关键领域,对于离婚和婚姻存续期间共同财产的分割尤其是房产分割问题,也作了进一步明确。
3月2-4日19:00,我们邀请到了三位资深婚家律师——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主任易轶律师、上海家与家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严婷律师、国浩律师(南京)事务所合伙人孙韬律师,聚焦婚家司解(二)背景下的离婚房产分割实务,深入分析和探讨其法律依据、实践操作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详细地理解阅读房产分割的原则、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争议问题,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提供指导和建议。
从新规切入,解读父母出资购房的认定标准(如《婚姻家庭编解释二》第八条),搭建法律基础框架;延伸至夫妻财产继承、处分等宏观规则,为后续实务提供司法实践背景。
细化父母出资的意思表示认定(明示赠与、借贷等),解决出资性质争议;结合婚内协议设计(如赠与协议有效性、债务隔离条款),指导风险防控;提出补偿比例的动态影响因素(如离婚过错、贡献大小),与新规第八条呼应。
聚焦房产分割的场景拆解(如赠与与约定的法律差异、撤销离婚协议条款);提炼谈判攻防要点(如证据链构建、法官裁量倾向),将前两层的规则与实务转化为胜诉策略。
易轶律师深耕婚姻家事法律服务行业十余年,亲办案件近千件。擅长离婚、继承、析产等各种婚姻家事诉讼及非诉业务,多次办理标的额巨大、社会影响巨大的大案、要案、名人案件。
自2014年就开始步入财富管理领域,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财富管理领域的律师,有着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成功入选国际权威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发布的“私人财富管理领域”榜单。此次,易轶律师将从新规切入,解读父母出资购房的认定标准,为大家搭建起法律基础框架。
本次婚家司解(二)对于夫妻间给予房产的行为进行了重新的法律规范,按照过往的审判实践,至少有两种典型情况会导致双方当事人利益失衡:
一是双方长期一同生活,虽曾约定将一方房产给予另一方或者为另一方“加名”,但因种种原因未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如果适用赠与合同规则,认可给予方享有任意撤销权,实际上损害了另一方的信赖利益。
二是房产转移登记后,接受方短时间内即提出离婚。在不符合法定撤销权的情况下,认定房产无法返还,对给予方是不公平的。
新司解则规定,即便房产已完成转移登记,在特定情形下,其所有权归属仍可能因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可以说,靠“房产证加名分财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样的解决方法显然更符合实际情况,也给予了法院更多的自由裁量权。然而,目前由于新解释出台时间比较短,无法对于各个因素进行量化,律师在真实的操作时任旧存在着诸多障碍。
易轶老师将从新规切入,解读父母出资购房的认定标准(如《婚姻家庭编解释二》第八条),搭建法律基础框架;并延伸至夫妻财产继承、处分等宏观规则,为后续实务提供司法实践背景。
作为资深家事律师,严婷律师经常参与徐汇区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项目的纠纷调解、普法巡讲,也多次开展线上线下普法讲座,无论是实务功力,还是讲课实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此次免费直播,严婷律师将更加聚焦实务落地,从父母为子女购房以及婚内协议两个角度来进行展开。
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下的房产分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极为普遍又极为复杂的。不管是赠与出资、借款出资还是虚假借款,都对应着不同的认定标准,根据不同的情形也需要制定不同的房产分割策略。
此次婚家司解(二)在这部分的核心变化,无疑体现在第8条,即婚后父母全资购房并登记在出资方子女名下的,原则上认定为子女个人财产,另一方仅可主张适当补偿。这与旧规(默认视为夫妻共同财产)有显著差异。
父母为子女购房凝聚着家庭情感与财富积累,新司法解释通过细化规则平衡了出资方与婚姻共同体的利益。作为专业律师,严婷律师建议:早规划、留痕迹、签协议,通过法律工具实现财产安全与亲情维系的双赢。
首先是登记与约定的重要性。登记在子女个人名下时,若无明确赠与双方的约定,视为对子女个人的赠与;登记在小两口名下时,若无特殊约定,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出资比例可能会影响分割比例。
若父母主张出资为借款,需提供书面协议、转账备注等证据;否则,法院倾向于认定为赠与。
此时的风险就在于:口头约定难以举证,通过借款协议及转账备注“购房借款”固定证据无疑才是良策。
此外,实务中的难点包括但不限于:“共同还贷”的补偿问题、恶意转移财产的风险、离婚协议的特殊约定等等,如何通过婚内协议进行风险防控、如何保全证据、哪些证据应当及时固定、财产规划策略如何组合等,都是律师此时必须掌握的课题。
严婷律师将聚焦并细化父母出资的意思表示认定(明示赠与、借贷等),解决出资性质争议;结合婚内协议设计(如赠与协议有效性、债务隔离条款),指导风险防控;提出补偿比例的动态影响因素(如离婚过错、贡献大小),与新规第八条呼应。
孙韬律师从2003年至今已完成了八百余件家事案件的代理、十余位上市公司控制人家事纠纷的应对处理,为多位超高净值客户提供家族办公室服务的实际操作。他的讲解,一定能让你茅塞顿开。
房产分割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其法律性质。此时,购房时间证明、还贷流水记录、产权登记状态、特殊出资证明等都可当作证据对房产属于个人财产还是共同财产予以证明。
比如购房时间证明,如能提供购房合同、产权证登记时间,若系婚前购买且无共同还贷,原则上便属于个人财产;再比如还贷流水记录,显然婚后共同还贷部分及其增值属于共同财产。
然而,房产分割看似有法可依,但实践中涉及举证责任、财产来源追溯、过错认定等复杂问题,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诉讼规划和准备,往往很难胜诉。
在离婚房产分割的复杂过程中,证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证明婚前/婚后加名的意愿、家庭贡献的程度、对方过错行为,还是房产实际归属约定等,都需要充分、有效的证据支持。
同时,离婚房产分割涉及诸多法律条款和复杂的司法实践,诉讼过程往往充满变数。
专业的婚姻家事律师,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相关知识,帮助当事人搜集及梳理有效证据、分析法律关系,制定最优的诉讼策略,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争取更多的房产份额或补偿。
孙韬律师就将聚焦房产分割的场景拆解(如赠与与约定的法律差异、撤销离婚协议条款);提炼谈判攻防要点(如证据链构建、法官裁量倾向),将前两层的规则与实务转化为胜诉策略。
此次课程,将涵盖核心法律要点、实务难点及律师操作建议,聚焦法律条文的实务拆解、证据收集与诉讼策略、新型争议的应对思路这三大方向,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战等方式,真正帮助律师提升办案效率与胜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