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黄启团老师关于《家庭与家庭治疗》的第二篇解读,生活无处不心理,不知道你是否想过这些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黄启团老师将为你揭秘结构派家庭治疗的方法,让你更了解家庭问题的规律。
昨天的文章为你揭秘了为什么改变家里的某位成员,其他成员也能跟着改变,想阅读的伙伴请戳下方链接:
要知道如何治疗那些有问题的家庭,我们第一步要学习一下家庭治疗的基本理念。在家庭治疗中,有个“病理三原则”。
意思是说,我们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由我们内在控制的,是会受到周围人、事、物,环境影响的。
不要想一只白猫;不要想一只有着长长尾巴的白猫;不要想一只正偷吃鱼,还有长尾巴的白猫。
有没有发现,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恰恰是“不要”之后的画面?这就是你被我影响了。
第二个原则,家庭结构的改变会导致个体心理过程的改变:比如前文凤凰男的案例,当他获得了一片自己能说了算的“天空”时,他的“赌瘾”就消失了。
在家庭治疗中,患者被称为“被认定的患者”。也就是说,这个有“问题”的个体,并不是真正的病人,他的症状只是一套维系系统的策略,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是家族功能失效的表现。
举个例子。有位学员,是某公司高管,他来上我公司举办的一个家庭治疗的课程,是因为孩子有咬指甲的习惯,咬得双手出血都停不下来,这让他很苦恼。
原来,这位学员是做销售岗位的,经常走南闯北,平日里都是妻子在家带孩子,这个家缺失了父亲的位置。
在课程中,老师挑战了他的身份,让他看到,你不单单是一个高管,还是一个父亲。你在高管这个职位上做得很出色,但你在父亲这一个角色中却很失败,正是因为这个家庭缺失了你的存在,才导致孩子有这样的症状。
这位学员认识到这一点后,很有魄力地放弃了高薪职位,回到家陪伴孩子,半年后孩子咬指甲的症状真的消失了。
原来孩子出现这样的症状,是因为父亲的功能,在家里失效了,孩子个体的行为,和家庭整体密不可分。只要让这根“顶梁柱”回归家庭,孩子的症状就不治而愈了。
在结构派的治疗中,治疗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治疗师破坏了每位共同生活的亲属对其自身经验的有效确定性,就像老师挑战了这位学员的身份,从而改变了家庭系统的运作。
首先,家庭有其自愈功能,只是被某些僵化的规则卡住了,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其发现这些卡住的地方,然后把治愈的任务交回给家庭。
最后,治疗师需要扩展共同生活的亲属的身份认同,只有当他们用不同的身份看待自我时,改变才会发生。
什么叫扩展身份的认同呢?就是让那些僵化的共同生活的亲属换一种身份看问题。讲个在我的课程中发生的个案,大家非常容易就会明白。
当时一位父亲急切地向我求助。他的孩子在重点中学读书,成绩名列前茅,从来不用他操心。可是前不久,孩子生病请假了3天。没想到就这短短的3天,孩子回到学校就跟不上功课了。
紧接着,孩子就出现了厌学的情况,开始不肯上学,天天在家玩游戏。家长各种威逼利诱都试过了,他就是不肯上学。
我一听就知道问题没那么简单,他的表述像是这一切都是孩子的问题。于是我继续问他:“你平时对孩子的成绩要求是不是蛮高的?他跟不上以后,你和他妈妈都是指责、批评他?”
他也很诚实地说:“当然!马上就中考了,考上了好的高中才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名牌大学,不给压力怎么会有动力!”
我想大家都看出来了,这位父亲非常坚定地认为,给孩子压力是对的。这就是他在家庭中对“父亲”这一身份的确定感。
有了这份确定感,思想就僵化了,改变很难发生。而作为治疗师的我要做的,就是去挑战这份确定感。
我通过萨提亚雕塑的方式,摆出了父母指责一个孩子的雕塑。由他来扮演自己的孩子,其他同学扮演他们夫妻来指责孩子,把他平时说给孩子的话,重新说给他听。他开始痛哭流涕,说自己特别委屈……
个案结束后,这位父亲自己总结,他的确在生活中难以体会孩子的感受,还经常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没能给到孩子力量。
当他换一种身份看问题,之前以为对的教育方式开始动摇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于是孩子很快就能重新再回到学校了。
结构派的治疗认为,症状只是人际关系问题的呈现,治疗的重点是如何理顺家庭的人际关系。
第一个原因:他们对现实的感知遇到了挑战;也就是我常说的,原有的策略已经不适合今天了。这时人会有痛苦的感受,如果你感觉有什么样的事情是你“受够了”的,就是你们遇到挑战了。
第二个原因:他们得到了对他更有意义的其他替代方案;也就是说之前的问题有了新的应对策略,假如没有新的策略,人是不会改变的。
举个例子,有位学员,他受够了他酗酒的父亲。他最怕在工作时突然接到家里保姆的电话,每次电话都是爸爸又发酒疯的消息。
爸爸几十岁了,特别爱酗酒,每次喝醉就砸东西,家里的家具砸坏了一套又一套,他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自己突然被紧急叫回家了。
父亲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医生已经再三强调不能再酗酒了,但是没用,还是照样喝,喝完就把几个孩子叫过来大骂一顿,“不孝顺”“不如生下来就……”,什么难听的话都能骂出来。
每一次闹事都要儿女放下手上的工作赶回家里解决才算完,反复劝说无效。以前他一直觉得父亲是一个蛮横无理的人,无法接受。
故事讲到这里,改变的第一个原因已经显现,这个事情已经让家里的人都受够了。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好处,酗酒也不例外。这位学员经过学习心理学后,开始明白父亲酒后砸东西的好处是能见到自己的孩子。
原来,他们兄弟姐妹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陪父亲,母亲已经不在了,家里只有保姆每天做做饭,父亲非常孤独,只好借酒消愁。
一次酒后,他借着情绪发酒疯,砸了家里一些东西,发现孩子们竟然都回来了!于是,他的潜意识中出现了一个让孩子回家的策略!
所以,后来他每次想孩子时就喝酒,一喝酒就发酒疯,然后孩子就回来了,这就是背后的好处。
故事讲到这里,各位聪明的读者,我相信你心中已经有解决方案了,只要能找到一个替代方案,也就是说,如果不需要发酒疯,孩子也能回家,那么发酒疯这个行为就会变得多余了。
这位学员明白了这一点之后,立马召集兄弟姐妹开了个会,定下每周轮流请老爸喝早茶的计划,从此之后老爸再也没发过酒疯,因为,喝早茶比发酒疯的效果更好。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结构派家庭治疗的改变原则。我们已知道了结构派的治疗原理,下面我们来学习结构派治疗的具体方法。
结构派家庭治疗认为,症状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家庭原本就有的问题,而是家庭中某些僵化的互动模式本身的问题。症状是有问题的家庭关系的呈现。
比如酗酒的父亲酒醉后砸东西这个症状,并不是父亲的问题,也不是这个家庭本来就有的问题,而是家庭中,由于子女忙于工作,疏忽了与父亲的联系所导致的。
如果把这个症状看成是这位父亲的问题,去改变父亲,估计治疗会陷入僵局。如果把这个症状看成这个家庭本身存在的问题,那就更加无解了。
所以,结构派家庭治疗从症状本身,扩展到整个家庭结构上,改变导致症状的家庭结构,症状自然就会消失。
疏离型的家庭,可以感觉到成员之间彼此的隔阂。每个人都穿着一层厚厚的盔甲,共同生活的亲属之间相敬如“冰”,缺乏连接,没有情感交流,虽然同在一屋檐下,但彼此都是各不相干的个体。
比如,有个孩子,父母工作非常忙,从小由外公外婆养大,直到小学三年级才被接回家。因为从小没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感觉自己好像是这个家庭的“编外人员”。而父母的感情也不好,彼此缺乏交流。
这样的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归属感,压力不能分担,一旦某个共同生活的亲属遇到了麻烦,比如,孩子在学校成绩不好,或者遭受同学的欺负,他没法向父母求助,只能独自承担压力,当压力足够大时,孩子就会出现精神症状。
纠结型的家庭与疏离型家庭刚好相反,成员之间基本上没有界线,可以不经允许随意入侵别人的边界。小到随意进出别人的房间,偷看孩子日记,查看伴侣手机等,大到越俎代庖左右儿女的恋爱、婚姻和工作。
这样的家庭看起来彼此亲密无间,实则个体没有了自主权,没有了自我。而自我受到侵犯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因此,这样的家庭很容易产生精神病患者。
病人之所以来治疗,是因为他们没办法应对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实,而这个糟糕的现实就是有问题的家庭结构所造成的,因此,要改变症状,就必须改变家庭结构。
所以,结构派家庭治疗的最有效手法,就是挑战病人有问题的家庭的结构,并提供可替代的健康结构。家庭结构若发生改变,被认定的病人身上的症状就会消失。
比如,那位酒后闹事的父亲,甚至都没见过治疗师,只是孩子们改变了他们与父亲相处的方式,他的症状就消失了。
从上述三个家庭治疗的常用方法可知,家庭治疗与其他流派的个体治疗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
个体治疗通常是通过探索个体的过去经历,改变其对过去经验的认知、情感体验而发生改变。
家庭治疗是通过治疗师与家庭发生联系,以及治疗师对家庭模式进行重构而发生改变,治疗师的重构使得家庭中那些失效的交往模式发生转化,通过改变家庭系统模式,从而使个体症状得以改变。
治疗师的任务是探测家庭结构,找出其中有弹性的地方,并去改变它。或者通过问话,让家庭结构中隐藏的部分显露出来,使那些沉睡中的家庭功能重新活动起来。
家庭治疗师不再关注个体,而是把焦点放在家庭结构上,家庭治疗相信,当家庭结构被改变,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相应改变,最终个体经验也会随即改变,就像上面父亲酗酒的案例。
我们明白了结构派家庭治疗的基础原理,也知道了这种流派跟其他治疗的不同,那什么样的家庭结构才会导致症状的出现呢?明天的文章为你揭秘,记得收藏和关注哦!end
亲爱的们,最近公众号的推送规则有所改变,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