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因心理压力大选择辍学在家,后出现割腕自残行为被母亲发现。同年 12月,警方将其转介给社工机构。小芳长期遭受亲戚语言暴力,学业负担重且缺乏良好同伴关系支持,被评估存在严重抑郁症状。
1.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小芳辍学后缺乏必要社交活动和同伴关系,社会孤立。
2.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和干预力度亟需提升,以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受到其认知过程的影响,即个体的思维方法、信念和事件的解释会影响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小芳长期遭受亲戚的语言暴力,被形容为“傻”“笨”,这种负面评价让她形成了不合理的认知,导致自我认同感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学业负担重和缺乏良好同伴关系也进一步加深了她的负面认知。
通过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技术,改变小芳的不合理的认知,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该理论着重于个体或群体在与个人、社会及环境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权力,以实现自我决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它专注于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和改变自身环境的能力。
小芳由于一直处在被语言暴力和缺乏支持的环境中,自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一定要通过一些增权赋能措施让其认识到自身价值及其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保障小芳安全,改善心理健康情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重返校园,实现个人成长和家庭关系和谐。
(2)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协助缓解情绪,纠正认知偏差,构建积极自我形象,减少负面思维影响。
(3)实施增权赋能策略,增强自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融入学校和社交环境能力。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指导策略,帮助融入校园环境、适应学习节奏,提升学习积极性。
在X县民政局的指导下,X县普济社工服务中心心理健康关爱办公室迅速行动,组建了一支由经验比较丰富的社工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
团队成员第一时间来到小芳家中,只见小芳蜷缩在房间角落,眼神空洞,满脸疲惫与绝望。社工轻声说道:“小芳,别害怕,我们是来帮助你的。”小芳微微抬眼,声音沙哑地说:“你们真的能帮我吗?我感觉自己已经没救了。”心理咨询师连忙回应:“当然可以,我们会一直陪着你。”
通过仔仔细细地观察小芳的表情、动作和言语,倾听她内心的痛苦与困惑,以及询问她生活中的详细情况,全方面了解她所面临的威胁与困境。同时,运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对小芳自残行为再次发生的危机程度进行了严谨的评估。
为了缓解小芳的孤立感和不安全感,团队为她提供了紧急的心理支持和辅导。耐心地陪伴她,给予她温暖的关怀和鼓励,让她感受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通过情绪疏导,引导小芳认识到自残行为并不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帮助她逐渐放弃自杀的念头。
此外,团队还与小芳的母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向她详细解释小芳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帮助她理解孩子的痛苦,从而更好地支持小芳的心理康复。
经过专业团队的全面评估,发现小芳存在安全感缺乏、自我价值感不稳定、易疲劳、对事情漠不关心、对生活缺乏动力等问题。针对这一些状况,团队与共同生活的亲属共同协商,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服务计划,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和行动步骤。
社工和心理咨询师与小芳建立良好信任的咨访关系,关心她的身心健康。我们鼓励小芳自由地联想,以便深入倾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家庭境遇以及学习上的挑战。
针对小芳缺乏运动的问题,心理咨询师特别设计了“八段锦”的运动练习,通过体育活动帮助缓解其抑郁情绪,放松身心。
在“情绪宣泄训练”中,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对象对非理性情绪产生的后果和学会非暴力情绪表达。
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精心组织了多次家庭会议,为小芳及其家人提供了一个开放、安全的沟通平台。
在会议中,鼓励共同生活的亲属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同时认真学习倾听彼此的观点。为了更好的提高共同生活的亲属的沟通技能,还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模拟不同的家庭互动场景,让共同生活的亲属尤其是小芳亲身体验不一样的沟通方式带来的效果。在反馈环节,大家一同探讨每个场景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逐步的提升沟通技能。
此外,社工特别邀请小芳母亲参与制定“变形计划”,帮助小芳实现积极的改变。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详细地指导母亲如何积极地配合小芳的康复过程,并进行日常打卡,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强调改善沟通方式的重要性,鼓励母亲在小芳表现出积极变化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通过这些努力,为小芳创造了一个更加宽松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帮助她更好地适应和进步。
为社工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协助小芳通过定义自己的未来、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经过深入的交流和引导,小芳愿意先进行每周 1.5 天的试读。
在这个过程中,教导小芳正确看待失败,向她传达“失败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的理念,帮助她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坚定重返校园的决心。为了让小芳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社工还与学校老师做沟通,共同为小芳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计划,帮助她逐步融入校园环境,适应学习的节奏。
1.情绪管理提升:小芳从情绪抑郁、自残自伤、抵触学校,经专业介入后学会管理和控制情绪。找到替代方法,如散步、跑步、练习八段锦等,减少抑郁情绪出现。
2.家庭支持增强:在社工和咨询师帮助下,小芳母亲积极努力配合,陪伴支持小芳改变。改正教育方式,与小芳建立紧密情感连结。
3.逐步回归校园:通过未来规划和脱敏方法,引导小芳回归学校生活。从每周 1.5 天试读逐渐适应。
4.抑郁症状改善:小芳的抑郁症状从重度转为轻度,这一转变体现了服务介入的积极效果。
5.职业规划明确:2024 年10月回访,小芳的父母表示,她计划将来走美术艺考的道路。她目前正在关注相关的考学规划和院校信息,显示出对未来的积极期待和规划。小芳的父母对X县普济社工服务中心—心理健康关爱办公室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在小芳的案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的紧迫性。
其次,家庭环境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在小芳的案例中,亲戚的语言暴力和父母忙于工作导致的情感支持匮乏,对她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核心环境,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更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理解和正确的引导。我们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育儿水平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营造一个积极、温暖、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再者,多方面合作是处理问题的关键。本案例中,社工机构、心理咨询师、家庭、学校等多方一起努力,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专业机构的紧密合作。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社会要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专业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干预和服务。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全面的保障。
最后,持续的支持和跟进不可或缺。小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这并不代表问题已完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要建立长效的跟踪机制,确保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持续获得帮助,防止问题复发。
总之,小芳的案例为咱们提供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社工更加坚定地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