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国家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慢慢变得快,容易导致公众心理上的压力增加,心理问题也会增多。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到人民健康幸福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的幸福感。
“其实,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在某一个阶段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能采用一些方法帮助缓解。”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说。
一是自我心理调适。我们既不要沉溺在心理的不适当中,也不要过分强求自己立刻将其摆脱掉。要先接纳这种状态,与这种状态和平共处,同时寻找也许会出现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比如一些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来调整心态。不要去钻“牛角尖”,同时采取一些基本的减压方法,如能学习深呼吸的训练,包括冥想、正念、瑜伽、太极拳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减压方法。同时,要做好时间管理,很多压力来自对时间没做到很好的分配和管理。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
二是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寻求人际支持。比如和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保持联系、保持沟通,选择正真适合的倾诉对象,有效倾诉,寻求帮助。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得情感支持以及其他实际的帮助。
三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规律的运动,尤其是跑步、快走、游泳、打球、骑自行车等,当前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这样的有氧运动,对心理健康帮助也非常大。还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上的习惯,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比如听音乐、画画、写作、写日记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显著改善心理健康。
“需要提醒的是,有一些大家认为所谓有效的减压方式,其实是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比如说酗酒、过度购物、暴饮暴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等。这些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方面的问题,不但不能够处理问题,可能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陷入恶性循环。”谢斌说。
很多人平时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会因为工作所承受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或者其他原因感觉自己出现了焦虑、抑郁等不积极的情绪。那么,在啥状况下这种焦虑抑郁会成为病态的情绪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黄薛冰介绍了两个判断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时间标准,假如慢慢的出现焦虑情绪持续一个月,就要考虑是不是病态情绪了;第二个标准是严重程度,如果焦虑抑郁状态让人感觉痛苦,并极度影响学习和生活,也可优先考虑寻求帮助。
“即使有了疑似病态的焦虑抑郁情绪大家也不用紧张,现在我们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很常见的。”黄薛冰说,如果是反应性的焦虑抑郁情绪,通常来说都能调节,持续一段时间就会消失。如果更严重一点,自己调节效果不好的,可以和家人、朋友倾诉,寻求支持,通过环境的、家庭的一些外在支持通常也能减轻。但如果这两种调节的方式都不是非常管用的话,还可以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医疗支持。就目前来讲,大部分精神障碍在系统的治疗下,效果都还是可以的,能够达到痊愈或者大部分好转的状态,公众即使有了这方面的问题也不要过于担心,要树立信心。
黄薛冰提醒,虽然精神障碍确实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但是症状好了之后不要随意停药或者调整药物用量,一定要遵医嘱使用。
如今,公众对睡眠质量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那睡不好是病吗?能确定地说是病。
黄薛冰指出,睡不好确实是疾病,睡眠时间的长短以及睡眠质量,不仅和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也会影响到日常功能。睡眠障碍本身也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
黄薛冰表示,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失眠的原因也有很多,一是和外在的压力以及自己的情绪状态相关。二是和使用的一些物质相关,比如习惯喝茶、喝咖啡,或者认为睡前小酌一杯有助于睡眠。但实际上茶和咖啡里面含有,会让大脑兴奋,不容易入睡,而酒虽然对大脑起到抑制作用,看上去入睡更快,但实际上酒精会影响睡眠结构,使睡眠变浅,而且更容易醒过来。其实,用酒去助眠并不能够让大脑得到高质量的休息。三是和生活小习惯也有关系,比如说睡前刷手机、刷小视频等,或者因为头天没有睡好第二天补觉等,这些习惯也会使失眠的情况发生。
那么,该怎么去处理失眠呢?黄薛冰建议,首先,应针对性地解决导致失眠的原因,比如调节外在压力和情绪。其次,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作息。第三,可以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有噪声,可以听舒缓的音乐等。此外,失眠人群也可以在睡前做一些冥想、正念,让身心得到放松。因为一旦失眠后,对于睡觉的恐惧会变成一个大问题,这种恐惧会加重失眠的状况,所以在睡前做一些正念、冥想放松身心,有助于消除对睡眠的恐惧。